聯系電話:17737192765
聯系人:王經理"/>
鄭州禾木綠化養護
高品質 低價格 專業綠化養護
 
新聞詳情

改善生態任重道遠

 二維碼
發表時間:2014-12-16 21:34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

改善生態任重道遠

—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思想

國家林業局生態監測評估中心

  2014年2月20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林業局《關于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的報告》上批示指出,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、生態脆弱的國家,造林綠化、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。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、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,對我國生態狀況作出的總體判斷,是對全國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。這不僅明確了林業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、建設生態文明中的重要地位,也充分展示了中央力圖通過加強林業建設、改善我國生態狀況的信心和決心,必將對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、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。
  生態問題是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擺脫的一大難題
  說起生態問題,有兩件事情,或許很難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。一是1981年夏,四川、陜西等省發生的特大洪災,長江告急!黃河告急!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嚴重,無數受災群眾流離失所。二是1998年長江流域、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出現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災給我國造成2500億-3000億元的經濟損失。近半個世紀以來,我國遭遇的百年難遇的大洪水、大風沙、大暴雪、大干旱等重大災難,將生態的弊病赤裸裸地擺在正加速發展的中華民族面前。人們在深刻分析連年的水旱風沙災害時,驚人地發現,造成這些災難的根子是“生態出了問題”。1981年9月16日,鄧小平同志找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鄭重地說,最近的水災涉及林業,涉及木材的過量采伐,看來寧可進口一點,也要少砍一點樹。中國的林業要上去,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。在他的倡導下,我國有了改革開放后第一部規范生態建設的法律——《森林法》,開啟了我國唯一一項持續至今的群眾生態運動——全民義務植樹運動,設立了第一個生態建設的節日——植樹節,開啟了世界上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——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。江澤民同志提出的“再造秀美山川”,胡錦濤同志提出的“林業雙增目標”,推進我國生態建設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。
  在一代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下,我國生態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,但形勢仍不容樂觀,主要表現在:第一,洪澇災害依然十分頻繁。我國是世界上生態災害最頻繁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。據1950-2000年資料分析,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為26.3萬人。1954年、1981年、1991年、1998年我國發生的特大洪水災害損失十分慘痛。2010年8月,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導致1254人遇難、490人失蹤。經專家評估,森林退化是導致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。第二,水土流失依然十分嚴重。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,每年新增人為水土流失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,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已占流域面積的40%,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已占黃土高原面積的70%,青藏高原凍融侵蝕嚴重;全國還有24萬平方公里坡耕地和44.2萬條侵蝕溝需要治理。第三,土地沙化與石漠化依然十分嚴重。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,31萬平方公里土地呈現明顯沙化趨勢,沙塵暴頻繁發生,北方尤其黃河上中游及“三北”地區遭受風沙危害嚴重,三北地區中度以上沙化土地面積比例超過70%;石漠化土地達12萬平方公里,鹽漬化土地達17.3萬平方公里,6億多人口受到沙漠化、石漠化威脅。
  林業在改善生態中承擔著重大責任
  林業在改善生態中承擔著重大責任,為了切實改善生態,我國林業建設尋求了很多方法,取得了巨大成就,全國森林覆蓋率已從33年前的12%提高到21.63%,但在生態建設方面,還存在一些與林業建設息息相關的問題。
  第一,水治理問題。“洪澇靠堵、缺水靠調、污水靠注”是人們慣用的方法,忽視了自然生態系統調節水文等生態功能。據研究,當森林覆蓋率達到60%時,水土流失能自行控制。民間諺語說:“山上多種樹,勝似修水庫,有雨它能吞,無雨它能吐”就是這個道理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我國洪澇災害頻發,雨洪資源大量流失,不是降雨量明顯增多了,而是由于森林和濕地調水的功能減弱了,盛雨的“水盆”變小了,有水留不住了。第二,解決環境污染問題。社會上說中國的環境治理,“污水靠蒸發,霧霾靠風刮”,不能積極發揮森林、濕地的調節功能。據研究,林地和濕地像天然的過濾器,1平方米濕地可以處理1個人產生的廢水,一棵樹就是一個吸塵器,使降塵量減少23%-55%。一棵樹就是一臺吸毒器,松柏樹、樟樹、夾竹桃等都是“吸收雜毒”的能手。第三,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只注重了減排忽視了增匯。2005年,我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。美國等發達國家強烈要求我國承擔減排義務,這給我國造成了很大壓力。于是,我國對高能耗、高污染的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,甚至關停。但據測算,如果將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個百分點,盡管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少0.74%,但同時會減少470多萬個就業崗位。日本承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削減6%,其中3.9%通過森林間接減排來完成。“增匯”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。
  黨的十八大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,林業在改善生態與建設生態文明中承擔著重大責任。
  第一,發展林業可以構建生態安全格局。1978年以來,國家先后在林業啟動了16項重大生態工程,對我國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確定的構建“兩屏三帶”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,林業正在加快建設東北森林屏障、北方防風固沙屏障、沿海防護林屏障、西部高原生態屏障、長江流域生態屏障、黃河流域生態屏障、珠江流域生態屏障、中小河流及庫區生態屏障、平原農區生態屏障、城市森林生態屏障等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。
  第二,發展林業可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。陸地自然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森林、濕地、荒漠、草原四大生態系統。林業部門主要負責保護森林、濕地、荒漠三大生態系統,保護野生動植物及生物多樣性。目前,我國森林、濕地、荒漠、野生動物、野生植物5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達2407個,總面積1.45億公頃,分別占全國總數的91.2%和97%。
  第三,發展林業可以維護淡水資源安全。森林和濕地具有強大的蓄水功能。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,我國31億畝森林年涵養水源5807億立方米,相當于近15個三峽水庫的容量。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,我國濕地維持著約2.7萬億立方米淡水,保存了全國96%的可利用淡水資源;森林和濕地具有強大的調水功能。通過森林和濕地的吞吐功能,可調節在時空上分配不均的降水,減少水旱災害發生;森林和濕地還具有強大的凈水功能。據研究,1平方米濕地可以處理1個人產生的廢水,全國濕地每年可凈化水154億噸。
  第四,發展林業可以應對氣候變化。研究表明,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,平均能吸收1.83噸二氧化碳,釋放1.62噸氧氣。我國沼澤濕地碳儲量達47億噸,僅若爾蓋濕地儲存的泥炭就高達19億噸,平均每公頃碳儲量約4130噸。同時,森林既是碳匯,又是碳源,增加森林資源能夠增加碳吸收,減少森林資源就會增加碳排放。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84.27億噸,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4.5億噸。加快林業發展,加強濕地保護,充分發揮森林和濕地的特殊作用,已經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。
  要完成生態良好目標林業建設任務非常艱巨
 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、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目標,中央提出了“要把發展林業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”的要求,中國林業面對構筑堅實的生態安全體系、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的歷史使命,建設任務仍然非常艱巨。
  改善森林生態任重道遠。中國提出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%以上,森林蓄積量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,濕地保有量達到8億畝以上,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%,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達到20萬平方公里,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0萬億元,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70%的目標。但是,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僅為21.63%,居全球第139位;人均森林面積不足世界的1/4,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的1/7。森林資源總量不足,分布不均,結構不合理,質量不高,整體生態功能較弱。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,面積萎縮,生態功能下降。荒漠化十分嚴重,沙化、石漠化土地面積大,治理難。瀕危物種種類不斷增加。目前,我國生態脆弱地區總面積已達國土面積的60%以上,改善森林生態不是一蹴而就、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。
  增加生態產品任重道遠。我國對涵養水源、凈化水質、保持水土、防風固沙、降低噪聲、調節氣候、吸附塵霾、生態療養、宜居環境等無形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。同時,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我國對森林、濕地、草原、野生動植物、水資源、清潔空氣等有形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。到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再翻一番,木材年需求量還將大幅度增加。要用占全球5%的森林面積和3%的森林蓄積,來支撐占全球23%的人口對木材的需求,解決生態產品短缺問題任重道遠。
  建設生態文明任重道遠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“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,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新要求。建設生態文明,關系人民福祉,關乎民族未來。生態興則文明興,生態衰則文明衰”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,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。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”;特別強調“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,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”,并要求“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,不能越雷池一步,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”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個長期任務,需要各部門配合,共同努力,在這個過程中,林業建設任重道遠。
  林業在改善生態過程中面臨著許多矛盾
  總體來看,我國生態狀況正處在一個各種矛盾互相交織、正能量與負能量相互博弈的恢復發展階段。缺林少綠、生態脆弱、生態產品供應不足是林業需要解決的問題;生態空間不足、生態承載力低、功能不強的基本特征沒有根本改變,生態資源不足與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,林業在改善生態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矛盾。
  生態改善與生態退化矛盾。監測結果表明,全國森林年涵養水源量達到5807億立方米,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84億噸,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年價值量12.68萬億元;國家級公益林生物量增加3.37億噸,增長8%;濕地保護面積達到3.5億畝,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年價值量達10萬億元;沙化土地減少8587平方公里,石漠化土地減少9600平方公里;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數量穩中有升。這些數據說明,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成效是十分顯著的,生態得到逐步改善。同時,監測結果還表明,質量好的森林僅占19%,生態功能好的森林只有13%;自然濕地面積嚴重萎縮、功能退化,過去10年濕地面積每年減少510萬畝;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危害依然嚴峻;野生動植物依然面臨嚴重威脅。自然生態系統仍然十分脆弱,嚴重退化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。
  生態需求增加與資金投入不足矛盾。生態需求是人們的基本需求之一,資金短缺依然是林業生態建設重要的瓶頸制約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社會對青山綠水、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。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實施以來,特別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上升為黨和國家重大戰略后,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,林業投入大幅度增加。但與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和繁重的生態修復任務相比,林業投入依然嚴重不足。我國林業肩負著近80億畝林地、濕地、沙地的治理保護任務,按目前的國家投入水平測算,平均每畝每年投入不足20元。清查結果顯示,近5年來森林面積增速放緩,僅占上個清查期的60%,這與退耕還林等造林任務減少、投資減少密切相關。實現2020年23%和2050年26%的森林覆蓋率增長目標有相當的難度。
  林業科技進步與生產技術落后矛盾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我國林業科技隊伍不斷壯大,科研能力明顯提升,取得了近萬項科技成果。但是,我國林業生產技術水平仍然很低,應用傳統落后的生產技術十分普遍,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43%,不僅低于農業53.5%的水平,更低于林業發達國家80%的水平,直接影響到林業多種功能的發揮。我國林地平均產出率只占耕地50%左右。加強林業科技創新,加快科技成果轉化,用先進技術替代落后技術,任務還十分艱巨。
  社會高度關注與生態破壞嚴重矛盾。生態問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與人們的生存聯系得這樣緊密,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,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全社會的密切關注。同時,生態系統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經濟活動的巨大影響。特別是我國正經歷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,侵占林地、破壞濕地的現象十分嚴重。清查結果顯示,5年間已有1.2億畝林地轉為非林地,每年流失林地高達2418萬畝,其中,經過批準的正常占用近170萬畝,非法占用200萬畝,毀林開墾等其他名目占用超過2000萬畝。一些地方亂砍濫伐林木、亂墾濫占林地、亂捕濫獵野生動物、亂挖濫采野生植物屢禁不止。全國每年發生林業行政案件近30萬起,每年發生森林火災幾千起,每年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上千億元,不僅對生態造成了巨大破壞,也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。生態破壞與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的新期待形成了強烈反差。
  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會議上回憶小時候風沙危害,看到現在風沙減少時,指出,這些年的防風固沙林成效顯著,又出現了霧霾這個成長的煩惱。據測算,在北方要成林需要7年-10年的時間,在南方需要3年-5年的時間,要恢復到功能完備的生態系統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。要恢復一個太湖面積大小的林地需要上百年,恢復同樣大小面積的濕地需要200多年。英國用了200年的時間來恢復濕地。1997年,紐約為保證飲用水供給,放棄了投入60億-80億美元新建水凈化廠的方案,而是選擇了10年投入僅為10億-15億美元營造水源涵養林的方案,通過購買周邊三個流域的土地建設水源涵養林,以此確保飲用水安全。
  2014年4月4日,習近平同志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時強調,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,要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干下去。改善生態,任重道遠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,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,堅持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,認真實施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》,創新林業體制機制,完善生態文明制度,推進國家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增強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內生動力,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。